文|微微笑了沪深投
01.
“您怕死吗?”
这是一个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。
尽管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,但许多人一生都在回避,甚至连想都不敢想。
有人也把这个问题,抛给了一位传奇人物。
他叫日野原重明,是全世界执业最久的医师之一。
他将“预防医学”的概念引入日本,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习惯。
100岁时,他依然精神抖擞地在医院坐诊,给患者看病。
他的一生,都在与“生死”打交道。
我本以为,这样一位看透生死的百岁智者,会给出充满禅意的答案。
没想到,他的反应,却让人忍不住笑出了声。
他说:“不远的将来自己即将死去,一想到这样的事,就感到非常害怕。仅仅是被你问,我就紧张得两腿发软……”
你看,多像个孩子。
他没有假装豁达,也没有故作高深。
他只是告诉你:是的,我怕死,怕得要命。
但也正因如此,他选择活好每一天,珍惜当下。
“正因为怕,所以每个清晨醒来,发现自己还活着,我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。”
他用最坦诚的恐惧,教会了我们如何活好。
02.沪深投
害怕死亡,是人的本能。
但,比死亡更具体的难题,是这个:
病危之际,是选择继续延命还是拔管?
这道题,几乎能让所有家庭撕心裂肺。
我想起电视剧《天道》里的一幕:
丁元英的父亲脑溢血,可能变成植物人。
于是,丁元英提出,如果最终确定为植物人,就拔管。
结果他大哥立刻跳起来,激烈地反对。
为什么?
不是因为舍不得,而是因为害怕。
害怕外面的人戳着脊梁骨,骂他们不孝。
外界的眼光,亲人的评判,真的比当事人的尊严更重要吗?
另一位日本老奶奶,给出了堪称硬核的答案。
她叫中村恒子,也是一位工作了70多年的心理医生。
她直接跟儿子说:“绝对不要做延长寿命的抢救。”
甚至还半开玩笑地嘱咐:“如果发现我倒在地上,还有呼吸,就先放一会儿。确定送到医院刚好能死,再叫救护车……”
在她看来,“人从出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人,死亡的时候也是一个人。死后的评价、虚荣……大可不必在意。”
多么通透,又多么洒脱。
那么沪深投,夹在中间的日野原先生怎么看?
他的回答,再次出乎我的意料。
在《活好》一书,他这样回应:“我不知道。因为那时的我,不是此时此刻的我。不管我现在做了什么决定,我最终都会遵从上天的旨意。”
多么谦卑,又多么智慧。
他深知,在生命的尽头,人的想法会变。此刻的豪言壮语,在那时可能不堪一击。
那么,我们到底能做什么?
他给出了唯一的、也是最重要的建议:“把自己对延命治疗的意愿,提前告诉家人。”
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那些爱你的人。
为了当那个时刻来临时,他们不必在无尽的痛苦和自责中,替你做出那个最艰难的决定。
03.
话说得再好,也不过是纸上谈兵。
真到了那个时候,谁又能那么洒脱?
我曾以为,日野原先生也只是说说而已。
直到他105岁那年,真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
那天,他的身体急转直下,已经无法进食,医生预言只剩几天命了。
医院给出的方案是:进行胃造瘘,或者鼻腔插管,用医疗手段延续生命。
他拒绝了一切医学上的延命治疗,并只有一个要求:回家。
神奇的是,他熬过去,整整多活了五个月。
2017年,日野原在完成他最后一部作品——《活好》后,不久就圆满结束他在人世间的漫长旅途。
原来,先生当初拒绝延命治疗,不是因为对死亡做好了准备,而是为了活下去,而是想再一次地挑战生命。
可谓是,时时可死,步步求生。
关于生命的意义,日野原先生直言:
“所谓的‘使命’,就是你如何使用生命。对我来说,实现使命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。”
生命的价值,就藏在你能够支配的每一分、每一秒里。
人生是成为更好版本自我的旅程,要活好每一天。
人生苦短,别再一等再等,一错再错了。
别再说等我退休了,就去环游世界。
别再说等我赚够了钱,就去好好陪家人。
我们唯一拥有的,就是现在。
去爱你所爱的人,去做你想做的事,去体验,去感受,去创造。
用尽全力,活出这个独一无二的过程。
亲爱的朋友们,如果你也对衰老与死亡感到恐惧,对未来感到迷茫,不妨去读一读日野原重明先生的这本《活好》。
这是一本105岁老人穿透心灵的临终告白,帮助了无数人走出衰老与死亡恐惧,以及对未来的迷茫,激发他们不断探索未知的自己。
“如果寿命足够长,我们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自己。虽然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明白自己,可是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带来的喜悦,远远胜过年老体衰的痛苦。”
该书一经问世,备受读者的喜爱,还一度让樊登三次落泪:
“百岁老人发自肺腑的每一句话,都是生命酿造出来的原浆。”
愿你也能从《活好》中汲取力量,活出属于自己的、滚烫的人生。
悦来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